欢迎来到365体育备用网址!
今天是:
当前位置:首页 > 政策法规 > 理论文章
加强残疾人文化建设 保障残疾人文化权利
编辑日期: 2014-5-28    作者: 霍山残联    阅读次数:  次    [ 关 闭 ]

加强残疾人文化建设 保障残疾人文化权利

中国残联党组副书记、常务副理事长 王乃坤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作出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重要决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战略目标。这是我们党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全局,深刻总结文化建设历史经验,科学分析当前形势,着眼于推动我国文化长远发展和民族伟大复兴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它顺应时代潮流,体现人民愿望,符合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要求,表明了我们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高度的文化自觉。残疾人文化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把握机遇,乘势而上,在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历史进程中,促进残疾人文化建设发展,是摆在我们面前并需要认真研究的一个新课题。

一、残疾人文化的功能和作用

文化需求是建立在生理需求和安全需求满足基础上的进一步需求。当人的基本生存问题得到解决之后,必然会对精神文化方面产生一定的愿望,而且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对精神文化方面的期待会越来越迫切,文化生活状况自然会成为衡量人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指数的一个重要指标。残疾人虽然身体的某些功能有缺失,但他们在精神上和健全人一样,需要文化的滋养,需要通过文化的学习启迪心智、认识社会、获得思想上的教益,需要通过文化的参与愉悦身心、陶冶情操、获得精神上的满足与依归。毫无疑问,文化已经成为现阶段我国保障和改善残疾人民生的一个重要方面。不发展残疾人文化,残疾人的民生就是不全面的。在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新形势下,在中国残疾人事业不断发展的今天,我们必须站在一个新的高度来认识加强残疾人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必须以新的视角来审视残疾人文化的功能和作用。

所谓残疾人文化是一个广泛而复杂的概念,是一种社会历史现象,从现实出发,应该是指所有以残疾人为主题或主体,或者由残疾人创作和参与的,涉及文学戏剧、广播影视、音乐美术等领域的文化作品与文化活动的总称。它以人道主义思想为核心,反映残疾人群体的思想意识、行为活动,展示热爱生活、自强不息、积极向上的生命价值,彰显互助友爱、平等共享、残健共融的精神理念,蕴含丰富的生活和情感,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和影响力。残疾人文化的功能集中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有利于提高残疾人的生活质量。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在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和亲切关怀下,残疾人的生活状况有了很大改善,但是由于身体残疾和客观条件所限制,许多残疾人在精神上还是长期处于孤独和压抑的状态。文化活动的介入,能够为残疾人的生活增加色彩和情趣,帮助他们从沉闷、单调的生活中走出来,感受文化带来的种种快乐,增强生活信心。

二是有利于提高残疾人自身的综合素质。文化有娱乐的功能,也有教育的功能,即以文化人、以文育人。与其他教育形式相比,文化所产生的教育作用,又具有潜移默化、寓教于乐的特点与优势。广大残疾人经常参与文化活动,会在愉悦的氛围中丰富知识,拓宽视野,陶冶情操,增加对社会的认识与了解,增强克服困难、创造美好生活的勇气和能力,在自我参与和自我表现的过程中实现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提高。

三是有利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残疾人文化的核心是人道主义思想,主旋律是自强自立,都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内容。人们从以残疾人为主题创作的影视戏剧中,从残疾人表演的舞蹈、音乐、曲艺以及残疾人创作的各种文学艺术作品中,感受到的不仅仅是艺术享受,更多的是心灵上的震撼、思想上的启迪和精神上的激励。它告诉人们,当人生遭遇困难和挫折时,应该以一种什么样的心态和精神去面对。中国残疾人艺术团连续出演二十几年,让人百看不厌,其原因也在于此。

综上所述,残疾人文化应该是弘扬人道主义思想、讴歌自强精神的励志文化,是倡导平等友爱、包容互助的和谐文化,是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的道德文化,也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人文文化。

二、残疾人文化建设的现状

在党和政府的重视、关怀和全社会的大力支持下,伴随着国家改革开放和中国残疾人事业发展,我国残疾人文化建设也开始提到日程上来并取得了一定发展。上世纪80年代中国残疾人事业开创伊始,时任中国残联主席、理事长的邓朴方同志就创办了华夏出版社、中国残疾人杂志社,举办中国残疾人艺术汇演等活动,并争取在中央电视台开设手语节目。经过20多年的努力,中国残疾人文化无论在内容形式上,还是在数量质量上都有了长足进步。不仅有誉满全球的国家级残疾人艺术团,而且地方上也开始建立残疾人艺术团、杂技团;不仅有残疾人口书、足书,足刻、足琴等特殊艺术,而且出现了盲人书画、雕塑;不仅有张海迪、史铁生这样的著名作家,而且涌现出了一大批擅长文学创作的残疾人作者。上海世博会期间,来自全国各地的300多名身怀绝技的残疾人艺术家先后走进世博园残疾人馆——生命阳光馆,向中外观众展示特殊艺术的魅力,成为世博会的一个亮点;中国残疾人艺术团成立20多年来,先后到70多个国家和地区演出,成为爱与美的使者,获得各国人民广泛的赞誉。2011年,在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长春同志的关怀下,28000平米、功能完善的中国盲文图书馆在北京建成开馆,成为盲人学习知识、参与文化的最高殿堂。越来越多的残疾人、健全人在残疾人文化这块处女地上辛勤耕耘,创造出一大批具有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的文化艺术精品,感动着社会,影响着民众。实践证明,残疾人文化是中国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百花园中一朵亮丽的奇葩,是中华文化艺术宝库中独具魅力、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残疾人中蕴藏着巨大的文化创作能力和创作才能。

但是,从总体上看,目前我国残疾人能够享有的文化生活与残疾人对文化的迫切需求之间差距还是很大的。由于思想观念、客观条件以及残疾人自身的特殊性等因素,残疾人中蕴藏的艺术才能还没有被充分地挖掘出来,残疾人参与文化活动的迫切需求尚未引起社会普遍关注,与残疾人康复、教育、就业、扶贫等工作相比,残疾人的文化建设与服务尚处于相对薄弱、落后,甚至是边缘的状态。《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残疾人事业发展的意见》和《残疾人保障法》以及残疾人事业发展纲要中均对残疾人享有文化权益作出明确规定,但是由于缺少无障碍设施和特殊的文化服务,在实际生活中残疾人很难和健全人一样平等享有公共文化服务,残疾人看书难、看电影难、收听收看广播电视难、参与公共文化活动难的问题仍然突出,广大农村残疾人更是处于文化饥渴甚至文化空白的状态。《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发挥人民在文化建设中的主体作用,坚持文化发展为了人民、文化发展依靠人民、文化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我国有8500万残疾人,占我国人口总数的6.34%,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让广大人民群众充分享有基本文化权益,过上更加幸福美好的生活,不能忽视残疾人这个特殊的弱势群体,不能忽视残疾人的全面发展和他们对文化生活的渴望和期待。加强残疾人文化建设,让广大残疾人和全国人民一样共同享受文化发展繁荣的阳光,共同拥有健康的文化生活,是各级党委政府和全社会的共同责任,也是中国残疾人事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要求。

三、残疾人文化建设的目标和对策

根据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的决定和残疾人文化工作的现状,今后一个时期,我国残疾人文化建设的目标应该确定为残疾人参与文化生活的环境条件得到较大改善,残疾人享有精神文化生活的数量和质量明显提升,残疾人文化艺术长足发展,到2020年,基本实现残疾人公平、均等享有公共文化服务,基本满足残疾人特殊的精神文化需求。实现这个目标,应有以下对策。

一是发挥政府主导作用,提供基本、均等、人性化的文化服务。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长春同志2011年在视察中国盲文图书馆的讲话中指出:“与健全人相比,残疾人需要更多的关爱、更特殊的照顾,因此对发展残疾人文化事业要有更大的力度、更扎实的措施、更有针对性的政策。” 各级党委、政府应该充分发挥在残疾人文化建设中的主导作用,要求有关部门在规划和建设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过程中,将残疾人文化建设纳入其中,给予特别安排,特别是要充分考虑残疾人参与文化的特殊性和规律性。目前我国文化发展的基础条件已有很大改善,广播电视村村通已经覆盖全部通电行政村和20户以上的自然村,每个行政村基本上每月放映一部电影,各种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也基本向群众免费开放。残疾人之所以感受不到这些变化,是因为相关部门在规划和实施过程中没有考虑到残疾人的特殊需求,信息无障碍设施建设不到位,残疾人看不见也听不到。因此,必须按照中央关于“完善面向妇女、未成年人、老年人、残疾人的公共文化设施”的要求,在国家文化惠民工程建设项目的规划、设计和实施过程中,充分考虑残疾人的特殊需求,提供残疾人能够参与的文化内容和方便参与的无障碍设施及环境。只有考虑基本需求的特殊性,才能实现公共文化服务的均等化。

二是发挥残疾人的主体作用,扩大残疾人参与文化活动的覆盖面。残疾人是残疾人文化活动的主体。衡量一个地方残疾人文化活动的程度和水平,不能仅看出多少残疾人文化精品,有几个残疾人文化名人,更要看残疾人参与的人数和次数。由于社会保障和身体心理方面的原因,广大残疾人一方面有参与文化活动的迫切愿望,一方面又不知道该如何参与文化活动,所以,很大程度上特别是在参与的初期要靠组织行为的发动和引导,搭建残疾人能够参与、乐于参与的平台。近年来,由中国残联和文化部共同开展的残疾人文化周活动,就是一个有效的尝试,它根植于基层社区,面向普通残疾人群众,具有内容丰富、形式简单、人人都能参与、人人都能受益的特点,是丰富残疾人文化生活、促进残疾人主体作用发挥的有效载体和抓手。要按照集中与分散、定期与日常相结合的原则,把这项活动广泛深入地开展下去,不断丰富活动内容,创新活动形式,让残疾人文化活动延伸到广大城乡社区,覆盖到各类残疾人群众。

三是整合社会资源,形成促进残疾人文化发展的合力。开展群众性残疾人文化活动,要有一定的场地、设施和工作队伍,提供这些条件,需要政府制定更扎实的措施、更有针对性的政策,也需要植入社会化的工作理念。在场地设施上,应该重视依托和利用各种社区文化资源,在现有的社区公共服务设施中开辟残疾人便于参与、设施无障碍、固定的文化活动场所,让残疾人在社区范围内能够就近、就便参与文化体育活动,有条件的地方也可根据实际情况,采取新建、改建、共建等形式,推进残疾人文化活动服务设施建设。在活动形式上,应该提倡灵活多样。残疾人既可以根据自身的特点独立组织开展活动,也可以与社区群众文化活动融为一体,实现残健共融。在工作队伍上,除了依靠残联组织的各级残疾人专门协会、残协委员和专职委员之外,还应该动员社会力量,邀请一定数量的热衷于群众文化、富有爱心的专业离退休人员、文化助残志愿者作为残疾人文化活动指导员,对残疾人文化活动的内容、形式进行定期的指导;同时还要注意发现有一定文化潜质和组织能力的残疾人并对其进行重点培养,使之成为残疾人群众文化的领军人物,形成基层残疾人文化活动的中坚和骨干力量。

四是扶持残疾人文化产业。残疾人文化不仅具有一定的审美功能、教育功能,也是残疾人实现就业的一条重要渠道。实践证明,残疾人中有很多爱好创作、有艺术特长的文化能人,他们创作的艺术作品有很多具有一定的市场开发价值。通过开展残疾人文化活动,培养、发掘残疾人的艺术特长和潜在能力,借助市场对文化资源配置的积极作用,引导残疾人将自己的文化作品变成文化产品,这样既能发展残疾人文化,又能帮助残疾人实现文化创业、文化就业,可谓一举两得。现在很多地方已经出现了残疾人文化产业的雏形,特别是在经济相对发达的一些地区,以残疾人为主体从事雕刻、绘画、刺绣、泥塑等艺术创作的手工坊、工作室、艺术中心已初具规模,并显现出良好的前景。应该总结这些经验,借助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鼓励发展文化产业的机会,采取政府扶持、残联引导、加大投入、减少税收、定向收购等办法,在全国创办一批残疾人文化创业示范基地,鼓励更多的残疾人进行文化创业,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有机统一。

(转自《残疾人研究》)